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北斗”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今年的4月24日是我国第三个“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自此拉开了中国人的航天梦。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大步迈向世界第一梯队。

自去年航天日以来,中国航天再次取得骄人成绩,实现宇航发射25次,将53颗卫星送入了太空。但这些成绩与即将迎来的“超级2018”相比,或许只是一道“开胃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对外透露,今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执行包括北斗卫星组网在内的36次宇航发射任务。

据了解,被李洪重点提及的北斗卫星组网是按照相关规划,北斗卫星将迎来组网卫星的高密度发射,今年计划发射18颗北斗三号卫星,占今年总发射任务规划的一半。届时北斗系统将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基本服务。随着精度的不断提高,北斗卫星的应用价值正在逐步体现,未来我们可能再也不用美国的GPS来“指路”了。

“北斗”走进寻常百姓家

据悉,近日被刷屏的“复兴号”智能版列车实现了两个首次:第一个,是世界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而第二个首次,即为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事实上,中国高铁高速安全运行的背后,早已离不开北斗卫星的护航了。

随着以GPS和“北斗”为代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进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精度变得越来越高,服务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除了最开始的舰船、汽车之外,也相继开始为高铁、燃气管道、共享单车、精准农业提供服务。相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北斗导航的产业规模或可达到4000亿元。

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上,最受大家关注的就属登月、空间站和北斗导航这三大技术。

北斗导航虽不及登月、空间站听起来那么“高大上”,但距离人更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无论百姓还是政府,每天都在接触北斗,这也是北斗关注度高的重要原因;其次,北斗卫星不仅对国防建设至关重要,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其它大众化应用方面范围更大。以华迅为例,作为中国第一家从事卫星导航芯片设计的企业,其芯片除了为政府服务外,也积极提供民用,包括车载导航监控,老人小孩定位,或者其它智慧领域等等。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增加,北斗卫星也开始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海外的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地基增强网已经开始构建,阿尔及利亚的北斗基站网络建设项目已成功签约,该项目在当地新建和改建地基增强站223个,并新建两个控制中心。

“北斗”上的中国芯

日前,美国政府禁止7年内向中兴通讯出售元器件、软件和技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到高科技领域,国内各高端技术行业都开始感受到“芯痛”。北斗之芯会不会被人“卡脖子”也是今年“中国航天日”上的热点之一。

北斗卫星诞生于美国GPS独步天下之时,中国在卫星导航定位领域比通讯领域更早的体会到了被人“卡脖子”的滋味。美国曾几次在关键时刻对中国关闭了GPS的局部信号,受制于人的滋味促使中国人意识到组建自己国家卫星定位系统的重要性。

因此在北斗卫星筹建之初,其包括芯片在内,对国产要求都非常之高。“中国的导航芯片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北斗芯片经历了8、9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很成熟,芯片的关键技术除个别地方外几乎全部解决,芯片性能指标也是除个别地方外与国外几乎完全打平,其替代GPS应用的份额也越来越大。目前市场上超过四分之一的新产品都用到了北斗芯片,芯片方面的问题已经基本不用担心。”周文益对记者说,除此之外,中国目前北斗芯片的研发主要集中于更高性能,以及全球信号体系下的新一代芯片和更多功能的集成一体化芯片,以期使得北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北斗卫星已成为国之重器。业内分析,即将进入全球导航时代的北斗卫星系统,在未来我国的交通建设中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价值。

中国人的路,当由国人自己来导。